武振坤,中共黨員,中共石棉縣委黨校教師,退役武警特戰隊員。
武振坤是中共石棉縣委黨校軍事教員和微黨課教師,負責對學員開展軍事訓練,長期在安順場紅軍渡講授微黨課《勇士現在出發》,一次次再現1935年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英勇壯舉。在教育學員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,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已經成為他的行動自覺和精神自覺。瀘定6.8級地震發生后,他毅然加入了安順場鎮“勇士突擊隊”,一行14人像當年紅軍戰士徒步急行軍、強渡大渡河一樣,冒著余震翻山越嶺、乘坐沖鋒舟劈波斬浪,于9月6日挺進災區,承擔機械燃油運輸等救援任務,以英勇行動為災區"加油"。
水陸并進,再現"勇士"身影
9月6日清晨,“勇士突擊隊”從安順場鎮出發,沿當年的紅軍路前進。
(圖1 武振坤所在的勇士突擊隊集結)
到了新民鄉,道路全部坍塌,車輛無法通行,只能乘坐沖鋒舟前往王崗坪鄉。“登上沖鋒舟那一刻,我自然地想到我們講述的紅軍戰士登上木船強渡大渡河的情節!蔽湔窭ふf。沖鋒舟拉出長長的波紋,兩岸的群山迅速后退。昔日重巒疊嶂的青山已是滿目瘡痍,崩塌的山體、掩埋的公路、兩岸堆積的山石……那一刻所有人都淚目了,武振坤深感任務艱巨,此刻的災區有多少群眾在等著他們救援,在盼著他們到來!那一刻的他只想快一點,再快一點……
草科鄉離震中最近,山體滑坡損毀嚴重,道路不通、通訊中斷,成了“孤島”,救援形勢極為緊迫。到了王崗坪鄉,上游的水路還沒開通,“勇士突擊隊”只能依靠雙腳挺進。
武振坤和其他戰士一樣背著背包、鐵鍬、食物、水等近50斤重的物資,再度出發。路上到處是塌方體,隨時可能再次垮塌;隧道一團漆黑,只能憑借手機的弱光摸索前行。他們爬高山,越深溝,用雙手在亂石間攀爬,用雙腳在陡壁上摸索。餓了啃幾口干饅頭,累了靠在山壁上喘幾口氣。武振坤知道,他們走的這片群山,就是當年紅四團晝夜行軍240里,挑戰人類生理極限的地方!八麄冃,我們也一定行!”他不時鼓勵著戰友。
盡管汗流浹背,手腳磨破,他們一刻也沒有松懈,不畏艱險穿行于高山危崖之間。當徒經大崗山隧道時,前方不到五十米的山體滑坡處仍有滾石落下,但時間就是生命,戰士們沒有絲毫的猶豫,他們抓住滾石飛落的間隙,迅速通過。行至隧道中途,突發余震,一塊飛石擦著武振坤的鼻尖飛過,身后的戰士全都驚出了一身冷汗。然而他只是擦了擦飛石濺落在臉上的泥土,繼續前行。歷經8個小時,總計近45公里的奔襲后,“勇士突擊隊”終于在當天下午6點抵達草科鄉政府駐地田灣河村,成為最先突進這里的隊伍之一。
運送燃油,竭力為災區"加油"
到抗震救災指揮部報到后,來不及休息片刻,武振坤和戰友們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救災工作中。夜幕降臨,氣溫驟降,救援隊伍陸續抵達。這些身著單衣的戰士們,即使凍得牙齒打顫,也顧不上身體的寒冷,腹中的饑餓。他們用最快的速度為避險群眾布置臨時安置點、搭建帳篷、發放物資、救助傷員,發揮著主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。通過他們努力,200余名受災群眾得到了妥善安置,安定了災民情緒,也為后續救援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。
9月7日,指揮部下達任務——去原田灣鄉渡口接應縣城送進來的汽油。不顧一夜沒有合眼的疲勞,武振坤再一次沖鋒在前,和戰友們一起徒步近14公里將260升汽油背回指揮部。第三天,和坪村道路搶險施工隊急需燃油。通往和坪村的路上,一邊是幾乎垂直的崖壁和不斷掉落的巖石,一邊是湍急的田灣河。送油隊伍如游龍一般在懸崖上急行軍,他們沖過落石區,翻過塌方處,終于將280升燃油送到施工隊手中,而這次來回,他們步行了15公里。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們勇毅的身影。他們用熱血和汗水一次次為抗震救災"加油"。
(圖2 武振坤所在的勇士突擊隊在災區運送燃油)
平凡鑄就偉大,英雄來自人民。從武振坤身上,我們看到87年后“飛奪瀘定橋”偉大精神猶在,作為一名曾經的武警特戰隊員,退役后堅守初心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行動當中,開展了“飛奪瀘定橋式”救援。在黨校教師的崗位上,他深入學習,入腦入心,致力于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紅色血脈,為抗震救災提供了不竭的動力。